从唐代上党牛氏墓志看牛氏姓源
作者:山西 牛建东 发布时间:2016-12-26 17:47:45 阅读: 次
摘要:“宋微子之后,司寇牛父,子孙以王父字为氏”,是牛氏姓源在中华典籍中的唯一表述。因《元和姓纂》等历代姓氏书的流传,这一姓源已成为牛氏家族的主流姓源,并得到历代牛氏族人的文化认同。从目前已知的唐五代牛氏墓志分析,牛氏姓源已远远超出“得姓牛父”这一范围,大致可有得姓牛父、田单之胤、因生赐姓、成象命氏四种。
关键词:唐代;上党;牛氏;墓志;姓源
对于姓氏起源的追溯,无非是三种途径,一是史书典籍、二是传世谱牒,三便是墓志碑刻。
就当下而言,除《孔子世家谱》等少数名家大族外,能流传至今的家族谱牒,大多是明清时期启世的,而能追溯至中古先贤的也大都有攀高结贵之嫌,且很难有确凿可信的证据。就当前笔者所知的元以前牛氏家谱,多有疑点。而明代及以后的牛氏家谱,在十年文革中被付之一炬的就不计其数,留存其少。虽然近年来,修续家谱之风盛行,但真正能做到追根溯源,世系延续的已寥寥无几。若从姓源的角度考证,则参考价值甚微。
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的《金石录·周孔昌寓碑》跋尾中说:
唐以前士人以族姓为重,故虽更千百年,历数十世,皆可考究。自唐末五代之乱,在朝者皆武夫悍卒,于是谱牒散失,士大夫茫然不知其族系之所自出,皆不可惜也哉!故余录于此,使后学论姓氏者有考焉。
五代十国时期,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乱世,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仅短短半个世纪,但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,包括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各个领域。的确,这个时代不仅混乱了社会秩序,也紊乱了家族世系。赵明诚的记述,道出了墓志碑刻对研究家族谱系的重要性。同时,墓志碑刻所载的资料,本就是对史书不可或缺的补充。
历史上流传最广,人所皆知的牛氏姓源是:
宋微子之后,司寇牛父,子孙以王父字为氏。
这是唐代林宝著《元和姓纂》关于牛氏姓源的描述,也是牛氏姓源在中华史籍中的唯一表述。唐以后姓氏书层出不穷,但均未超出这一范围。因《元和姓纂》等历代姓氏书的流传,这一姓源已成为自唐代元和年以来牛氏的主流姓源。流传至今,已得到历代牛氏族人的文化认同。
从目前已知的牛氏墓志分析,牛氏姓源已远远超出“得姓牛父”这一范围,大致可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春秋战国时期按照周制:“公之子曰公子,公子之子曰公孙,公子之子其亲已远,不得上连于公,故以王父字为氏”的规则产生的姓源;另一类是根据远古神话传说,由家族传承的姓源。
一、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牛氏姓源
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与牛氏姓源有关的黄帝世系如下:

从上表可以得出,牛氏是黄帝之后。具体地说,牛氏是黄帝之后契和舜的后裔。契是商的始祖,是黄帝五世孙,也是黄帝之子玄嚣四世孙;舜是上古明君,是黄帝九世孙,也是黄帝之子昌意八世孙。玄嚣和昌意是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中最著名的两位。而契和舜分别是他们的后代,且更加名显于世。也就是说,牛氏分别是契和舜这两位显祖的后代,而有些墓志直接指称是黄帝之后。
(一)得姓牛父
这一支是黄帝之苗、殷商之裔、牛父之后。该类墓志所提及的主要始祖有:成汤、微子、牛父、牛辅、牛金、牛仙客。
先看看葬于潞州府西南的牛氏墓志关于牛氏姓源的表述:
①《唐牛玄墓志》(唐开元十八年即730年迁葬):宋大夫司马(按:司寇)牛之令绪,汉丞相辅之仍孙。十代祖金,魏朝右大将军。
②《唐牛鸾墓志》(唐宝历二年即826年葬):远祖自成汤受命有殷,微子受封于宋,以王宣公之子牛父为大司寇,至其孙以王父字为氏,则陇西之族兴焉。……仙客公以盛德佑唐。
③《唐牛延宗墓志》(唐乾符三年即876年葬):牛氏厥始,殷宋苗裔,司寇之胤。
④《后晋牛崇墓志》(后晋天福二年即931年葬):爰有牛氏之姓,殷王之苗裔,宋微子之荣宗。……后有牛公,官至司寇。
这支牛氏就是黄帝世系中的牛父支系,是殷宋微子之后,司寇牛父子孙。不过牛父是宋武公兄司徒皇父之子,与宋宣公是同辈兄弟,而非《唐牛鸾墓志》所述的“宣公之子”。牛辅是汉末中郎将,丞相董卓的女婿。牛金是曹魏时右大将军,被司马懿所害。
再看看隋唐三代宰相牛弘、牛僧孺以及牛仙客的家族墓志:
⑤《唐牛文宗墓志》(唐永徽四年即653年葬于长安):自昔白狼入贡,导殷帝之遥源;朱鸟壤分,承微子之遐祚。
⑥《唐牛意仁墓志》(唐开元六年即718年葬于安定鹑觚):昔周武伐殷,宋承其胤,公即宋司马(按:司寇)之苗裔也。
牛金本是隋代宰相牛弘之远祖,牛文宗是牛弘之孙,牛僧孺是牛弘八代孙,牛意仁是牛弘之族孙、唐代宰相牛仙客之父。可见,唐代潞州府城的这支牛氏,与隋唐三代宰相牛弘、牛仙客、牛僧孺是一个支系。
综上可知,得姓牛父说之所以流传广博并载入唐代官方姓氏书《元和姓纂》,首先是隋唐三代宰相牛弘、牛仙客、牛僧孺均从此说。加之《元和姓纂》等姓氏书以文字名世,便于传播,因此成为牛氏族人的主流姓源。可见,文化传播,载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。通过有效的载体,才能传之久远,影响后世。墓志虽然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,但因深埋于地下,不经出土难以面世,因此传播的范围也是有限的。
(二)田单之胤
这一支是黄帝之苗、舜帝之裔、陈满之后、田单之胤。该类墓志中所提及的主要始祖有太昊、黄帝、帝舜、陈胡公、田单。持这一说法的主要是唐代葬于高平市或壶关县沙窟村的牛氏墓志。
高平共出土唐代牛氏墓志3方,其中两方明确表述为陈胡公之后或田单之胤:
①《唐牛君彥墓志》(唐乾封二年即666年葬):陇西人也。帝舜之苗胄,陈胡公之后。
②《唐牛守墓志》(唐天宝三载即744年葬):陇西人也。承舜之苗胄,陈胡公之后,田单之胤绪。
壶关沙窟村西南二里共出土唐代牛氏墓志13方,明确表述为陈胡公之后或涉及到田单即墨之功的2方,同时还自称是牛金之后:
①《唐牛奘墓志》(唐开元十二年即724年合葬):自天垂象,挥剑气于酆城;列地画龙,破雄兵于即墨。后稷之苗,牛金之胤。
②《唐牛祥墓志》(唐开元十九年即731年合葬):帝舜之苗裔,陈胡公之胤绪,陇西牛金之后矣。垂有象地,列即墨之功。
除此之外,同样表述为牛金之后的还有6方,牛金被指称为将军或上党太守。
陈胡公,妫姓,名满,字少汤,也称妫满或陈满,舜帝之后。周武王灭商建周(公元前1046年),将长女大姬嫁给妫满为妻,封于陈地,建立陈国,奉祀舜帝。妫满在位期间,选贤任能,扬善惩恶,励精图治,使陈国位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。妫满死后,谥号胡公,是为陈胡公。
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,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,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,妫完恐祸及己,便逃于齐国。妫完为人谦逊有礼,一向很有贤名,齐桓公很赏识他,就任命其为公正(管理工匠的官),并封他于田地。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,称为田姓。妫完也称田完,至于田完至田单的世系,已不可考。
田单,战国时任齐都临淄的市掾,因“即墨之战”而名扬四海。公元前279年,齐国危亡之际,田单坚守即墨,以“火牛阵”击破燕军,收复七十余城,因功被任为相国,并得到安平君的封号。
齐国田单为何又与牛氏有关了呢?因未见于文献,无史料可稽,笔者推测有两种可能:一是田单以“火牛阵”破敌有方,火牛因此而功盖当世,田单的后代敬仰其功绩而以牛为氏;二是田单与田齐宗室的公子牛有血缘关系,公子牛之后以公牛为氏,而公牛氏的一支,改姓牛氏。
“公牛氏”出自宋邓名世《古今姓氏书辩证》:“公牛氏。《姓源韵谱》曰:其先齐公子牛之后,《淮南子》有公牛哀,病七日,化为虎”。
《唐牛奘墓志》还称“后稷之苗”,是出土牛氏墓志中唯一提到后稷的。后稷是玄嚣之后,帝舜是昌意之后,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支系。后稷之说,可能是前人的妄记。
另有1方出土于山西沁县的《唐牛庆墓志》,言称“虞舜之苗裔,牛彩之后也”,也当属帝舜这一支。
可见,壶关沙窟、高平、沁县牛氏都是舜帝或田单的后裔。
二、起源于远古家族传承的牛氏姓源
历史上但凡伟大的人物,受孕乃至出生时都有神异之象。上古时期感天而生、感天受姓、感天成象的传说举不胜举。如周的始祖弃,是帝喾元妃姜嫄踏踩巨人足印而孕生。商的始祖契,是帝喾后妃简狄呑玄鸟之卵而孕生。一个姓氏的始祖,必然也是该姓氏伟大的人物,出现感天赐姓的圣祖,也在常理之中。即使上天如何万能,也还得借腹生子。借何人之腹最为荣耀,作为华夏子孙,当然是黄帝夫人。这样说来,牛氏仍然是黄帝之后裔。
(三)因生赐姓
这一支是黄帝之苗、房泉感天、因生赐姓,该类墓志中所提及的主要始祖是黄帝。这一说法主要出现在壶关城关出土的牛氏墓志中,有关记述如下:
①《唐牛进墓志》(唐景云三年即712年葬):皇帝之苗胄,陇西牛龙之后胤。昔房泉禀气受孕,云中灵显于前,经胄裔光于后。
②《唐牛徵墓志》(唐开元十三年即725年葬):陇西狄道人也。五代祖金,晋永嘉上党太守。况复面影房泉,下□□之灵疋。分枝陇右,扬狄道之嘉声。铭云:房川命氏,狄道人伦。
③《唐牛义备墓志》(唐天宝十五载即756年合葬):昔皇帝与夫人游房泉,感天牛而生子,遂命之氏。累代封为陇西公。洎裔子弘,为上党守,今其后也。五行启运,六甲受图。
表述最多的关键词是房泉、受孕、命氏,表述最为清晰的是《唐牛义备墓志》,通俗地说,就是牛氏是黄帝夫妇在房泉之地,感天牛而受孕,生子而得姓。把牛氏鼻祖,直接上溯至黄帝。
而唐先天元年葬于壶关沙窟村的《唐牛儒墓志》,也有同类描述:“房泉命氏,狄道人伦”。这无意中道出了壶关牛氏本属一脉的渊源。还有2方墓志的描述更为简略,一是隋大业九年即613年葬于洛阳的《隋牛谅墓志》表述为“因生赐姓”,二是唐大和七年即833年葬于潞州府城的《唐牛谦墓志》,则表述为“赐姓因生”。
(四)成象命氏
这一支是黄帝之苗、清阳之裔、成象命氏。该类墓志中所提及的主要始祖有黄帝、玄嚣(清阳)。
①周证圣元年即695年葬于高平的《周牛濬墓志》:皇帝之苗,清阳之裔。若乃灵彰左手,字显牵牛,表异天文、因兹命氏。
意思是说,牛氏先祖出生时,在其左手上呈现了“牵牛”星之天象,遂以牛为氏。
类似说法,在壶关城东出土的牛氏墓志中表述的较为集中:
②《唐牛感墓志》(唐永淳二年即683年葬):皇帝之苗裔,陇西牛龙之胤孙。玄图列象,灵源彰婺女之晖。
③《唐牛庙墓志》(唐长安三年即703年葬):粤若飞龙构象,乾德配乎;君临牝马含贞,坤元繋乎。
④《唐牛景墓志》(唐神龙二年即706年葬):陇西狄道人也。远祖弘,后赵明帝时为上党太守,子孙因即家焉。在天成象,已彰牛女之星。于地成形,又著牛山之镇。
⑤《唐牛景墓志》(唐天宝三年即744年合葬):陇西人也。其先黄帝之后,为汉秘书大监牛弘之胤绪。自龙图受命之主,树蕃屏于天隅。龟书赞德之君,列股肱于地角。
该组墓志表述最多的主题词是玄图、龙图、列象、构象、成象、牵牛、牛女、婺女。即先祖左手上的图象是牵牛之星。如《唐牛景墓志》不言“牵牛”而言“牛女”之星,而《唐牛感墓志》不言“牵牛”而言“织女”,以“婺女”借指织女,都可理解为是“字显牵牛”的另一种表达。《唐牛景墓志》则将上天成象称之为 “龙图受命”。
成象命氏说,也可以说是因生赐姓说的另一个版本。
综上所述,牛氏姓源可分为两大类四小类,但这四种姓源信息,交叉穿梭、互为影响。家族传说,最大的特点就是靠一代一代口头传承,因此流变的可能性最大。就拿壶关沙窟牛氏来说,其主流传说是田单之胤,但同一墓区《唐牛奘墓志》又言后稷之后,前后矛盾、世系混乱;再者牛金本从“得姓牛父”之说,而沙窟“牛金之后”又从“田单之胤”说,也矛盾丛生;壶关沙窟牛氏与城关牛氏本是两个姓源,但沙窟《唐牛儒墓志》却持因生赐姓之说,隐约披露着两个家族的渊源;而同是壶关城关牛氏,神话传说却有两个版本。可以说,同一家族多种信息的叠加,是家族间传说互相影响的结果。表现为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再比如,笔者在甘肃灵台牛僧孺故乡实地考察时,当地牛国栋宗亲曾言,小时候过清明节时,父祖总带着他们到牛村祭扫牛僧孺墓,貌似他们就是牛僧孺的后代,但当问到还有什么说法时,却说传说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。笔者认为,正是因为明初洪洞迁民的广泛影响,非洪洞迁民的后裔,也会受周边洪洞迁民传说的影响,进而走向心理趋同。
无论哪种姓源,牛氏都是黄帝之后。这正是中国人追根寻源、攀龙附凤的特殊文化现象,更体现了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文化认同。
唐宋时期上党出土牛氏墓志
(牛建东制表)
序号 |
墓志名称 |
墓葬年代 |
葬 地 |
始祖 |
郡 望 |
姓 源 |
一 |
壶关沙窟牛氏 |
|
|
|
|
|
1 |
唐牛康墓志 |
唐总章02年(669) |
壶关沙窟西南2里 |
金 |
陇西狄道 |
黄帝苗裔 |
2 |
唐牛崇墓志 |
唐上元03年(676) |
壶关沙窟西南1里 |
- |
|
季叶之胤 |
3 |
周牛善墓志 |
周天授02年(691) |
壶关沙窟西南2里 |
金 |
陇西城纪 |
黄帝苗裔 |
4 |
周牛遇墓志 |
周神功02年(698) |
壶关沙窟西南2里 |
金 |
陇西狄道 |
黄帝苗裔 |
5 |
唐牛儒墓志 |
唐先天01年(712) |
壶关沙窟南2里 |
- |
陇西狄道 |
受氏太昊房泉命氏
狄道人伦 |
6 |
唐牛君墓志 |
唐先天02年(713) |
壶关沙窟西南2里 |
金 |
陇西狄道 |
|
7 |
唐牛奘墓志 |
唐开元12年(724) |
壶关城东南25里 |
金 |
陇西狄道 |
后稷之苗即墨之功 |
8 |
唐牛荣墓志 |
唐开元12年(724) |
壶关沙窟西1里 |
金 |
陇西郡 |
|
9 |
唐牛英墓志 |
唐开元12年(724) |
壶关城南20里 |
金 |
陇西郡 |
|
10 |
唐牛祥墓志 |
唐开元19年(731) |
壶关城南20里 |
金 |
陇西郡 |
帝舜苗裔
陈胡公胤 |
11 |
唐牛义墓志 |
唐天宝06年(747) |
上党县东南60里 |
钦 |
陇西郡 |
|
12 |
唐牛怀敬墓志 |
唐天宝11年(752) |
壶关沙窟西南2里 |
- |
陇西郡 |
|
13 |
唐牛贞墓志 |
唐天宝13年(754) |
壶关沙窟西南2里 |
- |
陇西郡 |
|
14 |
宋牛真墓志 |
宋大祥01年(1008) |
壶关沙窟西南2里 |
不 |
陇西郡 |
|
二 |
壶关城关墓志 |
|
|
|
|
|
15 |
唐牛感墓志 |
唐永淳02年(683) |
壶关城东北5里 |
龙 |
陇西郡 |
皇帝苗裔玄图列象婺女之晖 |
16 |
周牛庙墓志 |
周长安03年(703) |
壶关城东3里 |
- |
陇西狄道 |
飞龙构象 |
17 |
唐牛景墓志 |
唐神龙02年(706) |
壶关城东3里 |
弘 |
陇西狄道 |
牛女之星 |
18 |
唐牛进墓志 |
唐景云03年(712) |
壶关城东南5里 |
龙 |
陇西郡 |
黄帝苗冑
房泉受孕 |
19 |
唐牛徴墓志 |
唐开元13年(725) |
壶关城西北2里 |
金 |
陇西狄道 |
面影房泉房川命氏狄道人伦 |
20 |
唐牛景墓志 |
唐天宝03年(744) |
壶关城东5里 |
弘 |
陇西郡 |
黄帝之后龙图受命 |
21 |
唐牛智墓志 |
唐天宝04年(745) |
壶关东北3里 |
- |
陇西郡 |
发乎商初 |
22 |
唐牛义备墓志 |
唐天宝15年(756) |
壶关城东南3里 |
弘 |
陇西郡 |
房泉受孕感天命氏 |
23 |
唐牛敬福墓志 |
唐永泰02年(766) |
壶关某村东南3里 |
- |
陇西郡 |
|
三 |
长治市郊牛氏 |
|
|
|
|
|
24 |
唐牛艺墓志 |
唐显庆05年(660) |
上党城南5里 |
颖 |
陇西狄道 |
黄帝苗裔 |
25 |
唐牛宝墓志 |
唐永淳01年(682) |
上党县西10里 |
- |
陇西狄道 |
|
26 |
唐牛玄墓志 |
唐开元18年(730) |
(上党)县西南3里 |
金 |
陇西狄道 |
宋司寇绪 |
27 |
唐牛进墓志 |
唐长庆04年(824) |
上党西南5里 |
- |
陇西郡 |
|
28 |
唐牛鸾墓志 |
唐宝历02年(826) |
府西南太平乡冯村 |
仙客 |
陇西郡 |
宋司寇后 |
29 |
唐牛谦墓志 |
唐大和07年(833) |
潞府城西南3里 |
- |
陇西郡 |
赐姓因生 |
30 |
唐牛氏妻墓志 |
唐大中10年(856) |
城西南5里(赵氏) |
- |
|
|
31 |
唐牛光进妻墓志 |
唐咸通03年(862) |
府城西南(秦氏) |
- |
陇西郡 |
|
32 |
唐牛曾妻墓志 |
唐咸通10年(869) |
府城西南3里(胡氏) |
- |
陇西郡 |
|
33 |
唐牛延宗墓志 |
唐乾符04年(877) |
州城西南3里 |
- |
陇西郡 |
宋司寇胤 |
34 |
后晋牛崇墓志 |
后晋天复03年(937) |
城西南7里 |
- |
陇西郡 |
宋司寇胤 |
35 |
后周牛则墓志 |
后周显德01年(954) |
府西南3里 |
- |
陇西郡 |
|
36 |
宋牛赟墓志 |
宋建隆01年(960) |
城西南5里 |
- |
陇西郡 |
轩辕苗裔高辛胤绪 |
37 |
宋牛安墓志 |
宋淳化01年(990) |
府城西约5里 |
- |
陇西郡 |
|
38 |
宋牛珂墓志 |
宋至和01年(1054) |
府西7里 |
- |
|
粵自周室?及漢庭 |
四 |
潞城牛氏 |
|
|
|
|
|
39 |
周牛高墓志 |
周万通01年(696) |
潞城县北40里 |
金 |
陇西郡 |
|
40 |
宋牛章墓志 |
宋建隆01年(960) |
潞城盖井乡禅窟村弘信里西南 |
- |
陇西郡 |
颛顼苗裔皋陶胤绪老君子孙 |
41 |
宋牛僅墓志 |
宋淳化01年(990) |
潞城盖井乡孝文里三池村 |
- |
陇西郡 |
三皇之胤五帝宗枝 |
42 |
宋牛进墓志 |
宋至道01年(995) |
潞城盖井乡禅窟村弘信里村西2里 |
- |
陇西郡 |
|
五 |
高平牛氏 |
|
|
- |
|
|
43 |
唐牛君彦墓志 |
唐亁封02年(667) |
长平伞盖村东北1里 |
- |
陇西郡 |
帝舜苗裔陈胡公后 |
44 |
周牛濬墓志 |
周证圣01年(695) |
高平城南3里 |
- |
陇西郡 |
手有星文囙兹命氏 |
45 |
唐牛守墓志 |
唐天宝03年(744) |
长平村西2里 |
- |
陇西郡 |
帝舜苗裔陈胡公后田单之胤 |
六 |
上党其它牛氏 |
|
|
- |
|
|
46 |
唐牛华墓志 |
唐元和11年(816) |
长子丹朱城东北15里 |
- |
陇西郡 |
|
47 |
唐牛庆墓志 |
唐咸通12年(871) |
沁县乱柳店东南5里 |
彩 |
陇西郡 |
虞舜苗裔
牛彩之后 |
48 |
后周牛洪实墓志 |
后周广顺01年(951) |
泽州西北约3里 |
- |
陇西郡 |
|
- 6: 《牛氏家谱总目提要》目录
- 5:洛阳潘寨隆重举行牛氏祠...
- 5:河南省牛氏文化研究会201...
- 4:牛莉
- 3:洛阳牛家寨科技保护开发...
- 2:牛惟炳
- 2:新乡牛氏文化研究会筹备...
- 2:2015年《侯寨乡牛氏族谱...
- 2:牛 姓 源 流
- 2:牛群
- 2:聊城牛氏文化研究会第一...
- 2:安徽省牛氏历史文化研究...
- 2:河南牛氏研究会2016年会...
- 2:正说“打锅牛”
- 2:寻根上党——上党牛氏起...
- 2:明代牛姓移民类型比较研究
- 1:牛氏宗祠70余年的历史变迁
- 1:湘赣鄂三省牛僧孺后裔举...
- 1:沁阳紫陵牛氏祠堂
- 1:东平牛楼村牛氏祖林
联系我们
地址:郑州市丰产路21号省社科院东塔九楼C座
邮编:450000研究会邮箱:niushiwenhua11@126.com华夏牛氏QQ群:178873747
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宗旨:面向所有牛氏宗亲,追溯牛氏之渊源,研究其发展,褒扬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丰功伟绩,联络其海内外子孙,为统一祖国、振兴中华服务。